千方百计谋发展一心一意为民生-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资讯 >> 市政府信息 >> 正文

        千方百计谋发展一心一意为民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5日 00:00:00    来源: 普洱日报     编辑:     阅读次数:

        新兴产业助农增收促脱贫

        采摘牛油果 (通讯员 肖志鹏 摄)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谢正强  朱福波  彭聪)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除巩固提升“糖橡茶咖”四大传统产业外,着力培植牛油果、肉牛养殖两大新兴产业,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牛油果产业是孟连县近年来重点扶持发展的一个新兴特色产业。娜允镇娜允村贺雅二组有28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他们将1000亩左右的缓坡山地流转给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种植牛油果,村民们又到牛油果种植基地打工,同时有了两份收入。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扶持下,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芒信镇发展牛油果产业,并于2017年建成2000亩牛油果种植示范园,促进了产业发展,实现了开门红。

        与此同时,孟连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积极引导扶持群众参与肉牛养殖,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提升人居环境促发展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朱福波  吴叶芊 姚翔航) 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成效明显,各乡(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娜允镇娜允村贺雅一组共有40户人家,每家门口都统一放置垃圾桶投放垃圾,每天大家一起打扫公共卫生,把共同生活的寨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

        贺雅一组村民扎努说:“每天早上起来我们都打扫卫生,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厨房卧室的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生活更舒适了。现在我们寨子比以前干净多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会把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像娜允镇娜允村贺雅一组这样的小组只是孟连县提升人居环境工作的一个缩影。各挂包单位还积极开展“五净五有一规范”评比活动,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景信乡朗勒村:

        一地多用打造特色产业

        景信乡勐白村干净整洁的村寨 (通讯员 余宏 摄)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余宏)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朗勒村在夯实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立足当地热区资源,引导群众种植小香蒜发展冬农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朗勒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 818户3058人,以茶叶、甘蔗为主导产业,以小香蒜为特色产业。2018年,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124元。

        充分发挥气候与项目建设作用

        近年来,景信乡加大对朗勒村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造建设以及农业技术和农耕工具的有效应用,让农田在“干与湿”之间及时转换,实现了水稻收割结束后快速排出水田的水,使其变成适合种植其他特色农产品的耕地。

        朗勒村积极发挥热区资源优势,通过水稻和香蒜、青菜循环轮番种植,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出两份甚至多份的经济效益,每亩农田平均增收 2500 元左右,真正实现了一地多用,一地多产,收益翻番。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

        朗勒村农民愿意种植香蒜、敢多种香蒜、能把香蒜卖出去,归结于朗勒村成立的小香蒜农民专业合作社。2005年,经过多次、多品种经济作物的不断试种、探索和实践后,朗勒村决定把小香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进行大力培育种植。2006 年1 月,成立了朗勒村党总支三章小香蒜农村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积极带领农民大力发展小香蒜产业。朗勒村小香蒜科普示范基地成立以来,始终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发展小香蒜产业化和实施无公害小香蒜为重点。目前,朗勒村小香蒜科普示范基地已形成了集生产规模化、培训教育规范化、销售管理一体化和科普示范全开放的新格局。在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群众种植小香蒜增收有了强有力的保障,致富信心更足了。小香蒜凭借馨香浓郁、口感上佳的优良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充分发挥科学提质增效功能

        通过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科学合理地使用高效生物农药,朗勒村积极推广无公害小香蒜生产技术,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形成了朗勒村小香蒜独特的品质,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逐年凸显。2018年,朗勒村种植小香蒜面积达1050亩,产量达 630 吨,销售收入约252万元。

        朗勒村群众充分利用田边地角种上青菜等冬农蔬菜,在种好小香蒜的同时引进冬农产品开发企业,通过务工、土地租赁等方式与当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筑牢朗勒村小香蒜等冬农蔬菜的经济优势,使农民有了长效稳定的收入。朗勒村小香蒜和冬农蔬菜产业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其他乡(镇)的农民也纷纷到朗勒村小香蒜科普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并带着技术走上了致富路。

        公信乡班文村塘库一组:

        干部群众心向党 携手共进奔小康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何晓龙  罗梅芬)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公信乡班文村塘库一组地处中缅边境,全组共有 122 户 406 人。塘库一组全面推进村民小组“班户联建”网格化服务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有战斗力、以党员为主的边境联防队。

        固守边疆构建和谐稳定

        塘库一组的会议室前、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飘扬着五星红旗,那是塘库一组群众最自豪的事。塘库一组党支部充分发挥作用,每逢建党节、“新米节”都会以班为单位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以文艺汇演等方式“说党恩、感党恩、颂党恩”,不断增强党员群众的国家、国门、国土、国民、国防意识。

        村党支部书记岩冷已56 岁,但依然坚持每季度亲自讲党课,把党的十九大精神、扶贫政策等翻译成佤语,传达给每一位党员群众。塘库一组到“184界碑”需要穿越4公里的丛林、翻过陡峭的山脉,塘库群众依然坚持定期不定期地“走边关”,并充分利用 “6·26 ”国际禁毒日,举办以专场文艺演出、“拒绝毒品、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多种形式向村民宣传毒品的危害,同时以每月“走边关、巡边界”为契机,守阵地,把关口,减少毒品内流,全面推进毒品禁种、禁制、禁贩、禁吸的“四禁”规定。

        互帮互助创建美好生活

        塘库一组落实“班户联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群众自力更生走出贫困。

        塘库一组共划分为 7个班,每个班设 1 名班长,班长由支部委员、组干部和村、组老干部或威信较高的党员担任,进一步加强对村民小组的管理,促进群众互帮互助,不断发扬“你忙我帮、我忙你帮”的优良传统,共同脱贫致富。

        塘库一组是典型的植胶区,为了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好,2017 年 5 月,在县委、县政府和挂包部门的支持下,塘库一组党支部委员随同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员到景洪市考察林下魔芋种植技术,考察回来后积极争取资金,以分班种植的方式进行魔芋试种,没有劳动力的群众以土地入股,班与班之间进行比赛,除自己班的收入外,村党总支还对产量高的班进行奖励,这不仅充分调动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所有农户共同增收。目前,塘库一组的林下魔芋种植初见成效,试验种植面积 12 亩,产量 达18 吨,当年全部留种扩种。

        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

        塘库一组成立了脱贫攻坚委员会,由党支部书记任主任,组长和妇女主任任副主任,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队伍。一是建立民情上报制度。收集、研究、处理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上传下达制度。脱贫攻坚委员会主任每周至少组织各委员召开 1 次情况通报会。三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周组织召开 1 次委员会工作会议商议村民小组脱贫攻坚有关工作。四是健全“班户联建”制度,塘库一组共设有 7 个班,全面开展班户联建机制,不断拓宽增收渠道。采取股份联结、劳务联结、订单联结等利益分配方式,让贫困户享受到党员、能人的带动和企业的优势、合作社的“资源”。五是每周组织开展 2 次“五净一规范”督促检查及评选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塘库人民听党话,塘库人民感党恩,塘库人民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还自编歌曲,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驻村日记

        群众满意是我们的动力

        △丰收的小香蒜 (通讯员 曾国德 摄)

        2月14日    星期四    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罗梅芬)今天下午,我来到挂包小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公信乡班别村马牙白二组,走访农户、宣传政策、了解农户生产生活情况。我发现组内道路、公共场所、村民家里都有了大变化,村民们已经养成了每天打扫卫生,不乱丢垃圾的习惯,这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我来到扎戈家,这家夫妻俩都不会讲汉语,还记得刚开始来时,感觉他们还和我保持着一段距离,之后来的次数多了,相互之间有了亲切感,他们已经把我看作亲朋好友。扎戈的媳妇娜海看见我和挂包责任人走进家门,就立刻跑去烧开水,还拿出自己种的花生给我们吃。我随口问了句:“你家现在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呀?”她想都没想立刻用拉祜语回答我:“我家日子好过了,你们工作队辛苦呀。”听到这些,我心里非常欣慰:一个不懂汉语的老人能有这样的认识,那说明我们所做的工作很有意义,我们的付出,群众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我们从陌生人真正地变成了他们的“亲戚”。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