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有你有我-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资讯 >> 市政府信息 >> 正文

        脱贫路上有你有我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5日 00:00:00    来源: 普洱日报     编辑:     阅读次数:

        李首钦:“群众不脱贫,我就不回城”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佳 李首钦)“想吃贫困户家的真正纯天然土蜂蜜,有需要的联系我。”

        “想吃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奶浆菌、野生鸡枞、野生老树茶、核桃、紫米的联系我。”

        ……

        在李首钦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布最多的便是农副产品代销“广告”,同事调侃他快成了“山货微商”。

        42岁的李首钦是墨江供电局发电管理所副主任,2018年3月,他接过组织递来的接力棒,来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泗南江镇广丰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一干就是一年。

        “初到村里时,我感到很震撼,村里的房子还有一半是土坯房,群众普遍贫困。”李首钦说。广丰村地处偏远,离县城99公里,属于深度贫困村。面对贫穷落后的现状,李首钦立誓:“村里群众不脱贫,我就不回城。”自此,走土路、访农家、干农活成了李首钦的“必修课”。

        广丰村群众主要靠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由于交通闭塞,农产品往往难以销售出去。在遍访贫困户后,李首钦表示,必须要把群众的土特产销售出去。自此,李首钦便成了“山货微商”“山货推销员”。一方面,他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壮大产业。另一方面,他利用微信和回城的机会,积极向单位、同事、亲朋好友推销农产品。在他的努力下,墨江供电局每月按时定点到广丰村收购农产品,许多同事、亲朋好友也纷纷找他购买土特产。截至目前,李首钦帮助村民销售生态土鸡450余只、野生蜂蜜 280余斤、各类野生土特产350余斤,代销收益超过5万余元,很大程度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田房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益英说,由于墨江供电局定期上门收购,现在农户饲养的鸡、鸭等农产品不愁卖不出去了,多亏了第一书记。

        作为供电系统的干部,李首钦对村里的电力服务工作也十分重视。为顺利推进民房建房,李首钦急农户所急,帮农户所需,从外面协调施工队入驻广丰村,亲自带队逐一解决每户农户急需用电问题,确保不因电力问题而影响建房进度。广丰村现在有了这样一句口头禅:“群众用电不消慌,就找书记来帮忙”。此外,李首钦还向单位争取资金购买路灯,目前已安装使用10多盏路灯。

        一年来,李首钦的驻村日记写了整整2本,对扶贫工作颇有心得。他说:“脱贫攻坚是一项民心工程,扶贫工作是一项良心工作。我们要用热心去温暖农户,农户认可你了,才会配合你的工作,扶贫工作才能做好。”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李首钦做了许多热心事:协调7万余元资金帮助返乡青年架设电力线路搞创业、上门接送残疾人去办证、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帮助烤烟种植大户种植烤烟、帮助农户运送物资……

        驻村以来,李首钦感触颇深:“扶贫工作光荣又神圣,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有国家的好政策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作为后盾,我要坚持下去,给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李首钦帮助村民收购土特产 (通讯员 张佳 摄)

         

        高伦:致富不忘家乡人  慷慨解囊献爱心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瑞娟 罗丽莎)今年42岁的高伦,在家中排行老七,从小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潭乡长大,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高七,目前,作为本地施工队负责人的他承担着龙潭乡的各类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工程。

        三家村村民杨树美是龙潭乡的特殊低保户,丈夫早年逝世,年近80岁的她独自带领一个患病的儿子和年幼的孙女生活。2018年,乡党委政府将杨树美纳入兜底建房户,得知杨树美的特殊情况,高七无偿为她家建盖厨房,并进行庭院硬化。如今,杨树美已入住新房,每次有工作队员去看望她,她总说:“感谢党和政府给我建盖新房,你们和高七就像是我的儿子”。

        据悉,截至目前,高七已为三家村潘家田串户路建设、庐山脚沟渠修缮捐赠水泥、沙石近6吨,为石屏村半坡村民小组捐赠桌椅10套,为云南墨江5.9级地震捐款500元……高七表示,自己能有今天,是社会和家乡帮助了自己,回报家乡是应尽的本分。

        田有明:养猪摘掉“贫困帽”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赵赣 龙瑞 庄应文)今年41岁的田有明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孟弄乡孟弄村莫标村民小组的村民,小时候因右眼被野蜂意外蜇中,导致失明,但他依然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田有明说,以前生活困难,很难吃上一顿肉,艰苦的生活条件坚定了他养猪的决心。2013年,田有明和妻子向银行贷款3万元建盖猪圈,引进3头母猪,多年来的养猪梦终于实现。2014年,田有明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时的他觉得,幸福的生活不仅要有肉吃,还应该有漂亮的房屋住、有经济收入。于是他和妻子下定决心扩大养猪规模,靠养猪来改变家里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先后向县残联申请到扶持资金1.3万元用于发展养猪,不仅养殖技术得到提高,规模也不断扩大,养猪的效益也逐渐显现出来,销售范围也从刚开始的附近村寨和孟弄乡集镇慢慢延伸到了玉溪市新平县建兴乡一带。

        2018年,田有明家的猪舍共出栏销售肥猪和双月猪100多头,收入10万元。也就在这一年,田有明家还住进了易地搬迁安居房,在贫困对象动态管理中,他家顺利脱贫。

        田有明说,他还想借一笔创业贷款,继续扩大养猪规模,养更多的猪,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越过越红火。

        △田有明靠养猪摘掉“贫困帽”(通讯员 庄应文 摄)

         

        范玉花:凝聚巾帼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赵赣 龙瑞 庄应文)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孟弄乡富东村曼海箐村民小组,现年50岁的范玉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彝族服饰传承制作人,她凭着对本民族服饰手工艺制作的浓厚兴趣,通过多年不断地学习和摸索,继承了彝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能熟练地缝制各式精美的彝族服饰。

        “我一年大概能做10套彝族服饰,较短的裙子、衣服每套可以卖500元,较长的衣服整套配下来则可以卖1300元到1500元。”范玉花介绍说。

        范玉花不仅会缝制彝族服饰,还擅长跳彝族四弦舞,邻居的姐妹们经常找她聊天,还不时与她切磋刺绣技艺,时间一长,大家都成了好姐妹,逢年过节或劳动间隙她就会约上姐妹们穿上民族服装在一起跳舞。范玉花还积极邀约姐妹们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支持曼海箐村民小组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助力脱贫攻坚。

        彭应康:甜菜让脱贫致富更有信心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赵赣 龙瑞 庄应文)近日,走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孟弄乡丙曼村大楼满村民小组村民彭应康家,首先看到的是房前屋后一棵棵开始扬花吐芽的甜菜树,今年,他家的甜菜又“发”了。

        13年前,彭应康就开始尝试把野生甜菜种子摘回来育苗栽种,没想到他这一试就成功了。到现在他的甜菜规模已发展到6000余株,虽然大部分甜菜还没有投产,但是让他看到了“甜菜之路”的选择是对的。甜菜嫩芽每公斤最高能卖200元,花苞每公斤最高能卖160元,仅2018年,彭应康家的甜菜收入就达到了2万多元。

        2014年,彭应康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爱人身患重病,家庭经济负担重,至今还未脱贫出列。今年2月,他家享受了民房拆除重建政策,随着他的甜菜产业发展日渐成熟,他有信心在年内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彭应康在采摘甜菜 (通讯员 庄应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