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普洱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侧记-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资讯 >> 市政府信息 >> 正文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普洱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侧记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9日 00:00:00    来源: 普洱日报     编辑:付颖 郑舒文 罗钦 刘绍容     阅读次数:

        编者按

        我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自4月16日启动以来,省驻普媒体和市级媒体记者分赴10县(区)基层一线开展蹲点调研采访。

        采访活动中,各级新闻单位把主题采访活动与增强“四力”结合起来,把镜头和笔头对准基层一线和广大群众,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反映大变化,以小视角折射大时代,讲述好70年来普洱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的壮丽篇章。10多天来,记者奔赴在基层一线,感受着村村寨寨的变迁、各族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他们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笔,记录下发展变化的点滴。

        倾听基层声音 感受发展脉动

         

        △采访拉祜文化的“守望者”李石开

        普洱日报讯(记者 付颖 文/图)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采访拉祜文化最坚实的“守望者”李石开、李娜倮父女档,感受快乐拉祜的魅力;在拉巴乡芒东村牛平二组带着村民口中“借牛”的疑问寻找答案;到西盟佤族自治县最偏远的边境村新厂镇永广村,会发现在这里新的发展理念没有受距离的限制,这个中缅边境线上的寨子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在几天的采访中,大家被所接触的人、事、物不断地冲击、刷新,让一行人对澜沧、西盟的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带来了更多思考。

        “我18岁看《芦笙恋歌》的时候,从没想过现在是我们自己把拉祜族的歌唱到了国家大剧院,唱到了中央电视台,唱到外国去了。”李石开感慨地说。如今,他的女儿李娜倮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挖掘拉祜文化魅力,成立公司,把舞台搭在了自己家门口,全村老老少少都成了传播拉祜文化的演员,全村人走上了“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致富路。

        经过了解,原来“借牛”是澜沧迅驰农牧有限公司运营的合作模式——“借架育肥”,通过租借肉牛饲养的方式,整合劳动力,又让农户增加收入,还解决了农户养殖技术的问题。“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新房子住上了,自来水拉到院子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合作社还借牛给我们养,让产业发展得更好了。”澜沧县拉巴乡芒东村牛平二组村民李阿门对未来信心满满。

        边境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村里破旧的样子,也正在改变着村民的想法……“我们寨子现在有了好路、好房子、好产业,不是过去的茅草屋、烂泥路,没事做就晒太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农民就要做新农民,教育自己、管理自己、服务自己、发展自己。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听党话跟党走,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新厂镇永广村一组老组长饿格领激动地说。

        70年斗转星移,对拉祜族同胞和佤族同胞来说,自己的家乡已是沧桑巨变的新旧两重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座座新房子遍布大山里,一条条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一项项产业落地生根……“舒心居”有了、基础设施好了、有事做了,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再次回想记者所到的各个村寨,都干净整洁,乡亲们都洋溢着明媚灿烂的笑脸,交谈间他们都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采访肉牛养殖

         

        △采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情况

         

         

        用奋斗为新生活开启新篇章

         

        △采访苦聪人的生活变迁

        普洱日报讯(记者 郑舒文 罗钦 文/图)日前,普洱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蹲点调研采访组一行,深入到了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景东、镇沅三个县的基层农村、企业车间进行实地采访,一路采访,一路感动。

        在短短10多天里,记者从景东彝族自治县开始,攀山过河,到黄草岭村和村民聊聊他们的产业奋斗史;到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管护局,深入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过渡区利月村西落水洞村民小组,听无量山的“守护神”管护员、护林员讲述他们与保护区的成长史;到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一、二、三组,听苦聪人讲述他们“搬出来”的甜蜜生活;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苦聪人的者东镇樟盆村和村民一起回忆他们小时候的困难生活,讲述几十年来的奋斗历程,畅想未来的幸福生活。

        “在我们村,只要勤快一点,生活过得肯定不差。”黄草岭村委会主任王国文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村民们的辛勤劳作,如今的黄草岭村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里的农特产品,如樱桃、花椒和黄梨等,都逐渐打响了品牌,销路不用愁,大家的日子正如这甜蜜的樱桃一样,越过越红火。

        “过去我们苦聪人住的是山洞,吃的是野果,过着‘野人’生活,根本不敢想在经历几十年的奋斗后,如今,我们和其他民族弟兄们没什么不一样,大家一同享受着新时代为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和祖国同岁的苦聪人陈付周对记者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通讯、医疗条件的改善,拉近了乡村和县城的距离,再过几年高速路通了,他还要让子女带他和老伴去昆明、去省外看看外面的世界。

        “等高速公路建成后,我准备开个农家乐。”复兴村大平掌一组村民李杰指着自家门口一处空地向记者描绘美好愿景,搬出深山并不是他最终的梦想,他要用自己的勤劳和奋斗让家人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每一个采访对象的奋斗足迹,置于新时代大背景中,都生动地印证了各民族兄弟姐妹们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关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正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到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县碧光中学采访

         

        △采访景东县黄草岭村特色农产品樱桃种植情况

         

         

        喜悦无处不在 奋斗永不止步

         

        △到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采访

        普洱日报讯(记者 刘绍容 文/图)4月16日,普洱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后,我们第三采访组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蹲点采访,在10多天的采访活动中,辛苦疲惫被采访对象融化,深感振奋、深受鼓舞、深受启发、深受教育,心里最想说的两个字是“惊喜”。

        采访组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冒着酷暑,深入企业,深入村寨,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尽心尽力,用摄像机、录音笔、照相机等记录着所见所闻,认真做好每天的采访工作。

        聆听一个个采访对象,用一个个故事诉说着70年来普洱大地上发生的巨变,各有所得,收获满满,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同时也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发展有机茶,公司基地、工厂、产品连续通过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的有机认证,建立了从鲜叶原料到产品生产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普洱淞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立足普洱得天独厚的林下药材优势,以普洱淞茂滇草六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滇草6味”为核心,全力打造普洱淞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大健康产业,成效进一步凸显。江城县国庆乡和平村委会大驮甲瑶族寨子通水泥路住上新楼房,实现跨越式发展,瑶族群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采访发现,人民群众生活很幸福,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收入增加、住房改善、交通便利、通讯更先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在快速转变。在大驮甲瑶族寨子,过去孩子不喜欢读书,现在争着要上学,如今全村上高中的学生已达6人,结束全村没有高中生的历史。今年67岁的瑶族老人陆廖清虽然手有残疾,但是身体力行,边干农活边打工,用自己挣来的2000元钱买了一台电视,不仅为他的新家增光添彩,更成为全村人自食其力的榜样。

        “希望大驮甲瑶族寨子的瑶族娃娃努力拼搏,早日考上大学。”陆廖清老人说,他们大驮甲瑶族群众不能总是靠别人扶着走拉着走,条件好了,也要主动走,才对得起党和政府。诸如此类的故事还很多很多,面对新时代,大家不忘初心、满怀激情、充满期待、充满信心、充满斗志,为梦想奋斗不止。唯有奋斗才能不负好时代,不负新时代。

         

        △到江城县国庆乡和平村大驮甲村民小组采访

         

        △到江城县国庆乡嘎勒村嘎勒村民小组嘎勒坚果基地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