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为普洱市精准扶贫插上“翅膀”-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资讯 >> 市政府信息 >> 正文

        产业扶贫为普洱市精准扶贫插上“翅膀”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5日 00:00:00    来源: 普洱日报     编辑:苏燕     阅读次数: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拔去“穷根子”的根本路径,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也是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着眼产业扶贫,深入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扶贫,一系列措施、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搭建起了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引擎。

        产业扶贫

        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

        我市为全面抓好产业扶贫工作,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力度,切实增强贫困农户自身“造血”功能,聚焦宁洱、镇沅两个贫困县摘帽、93个贫困村出列和12.03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按照“农业部门牵头、市级部门配合、县(区)政府主体、乡(镇)村组织实施、产业覆盖到户”的总体要求,遵循产业带动,主体联动,开展农业产业扶贫“百日行动”。

        坚持把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和扶持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盘活死资源,引导贫困户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和参与发展,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实施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人口跟着经营主体走,经营主体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

        突出特色,融合发展。我市结合贫困村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贫困村产业特色,加大扶持力度,做强产业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特色农业产业脱贫新模式。

        市场导向,注重筛选。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重筛选一批基础好、产业强、产业链条长、与贫困户联系紧密、扶贫积极性高的市场主体为合作对象,运用市场化方式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实现产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盈利、贫困户受益、财税增收的目标。

        长短结合,持续发展。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稳定脱贫,持续发展。根据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确定可靠合作对象,建立互惠共赢合作方式,重点防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投融资平台,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精准扶贫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选准产业布局,重点聚焦冬季农业、茶叶、咖啡、畜牧、烤烟、橡胶、生物药业、林下种养等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农产品,是农村的天然资源禀赋,是脱贫产业的主力军。结合我市贫困地区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以粮油、茶叶、咖啡、蔬菜、水果、橡胶等16个区域性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产业。

        产业扶贫

        让贫困户实现“借力”脱贫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随着产业扶贫的推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我市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拓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道路。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推出了“311”产业脱贫扶持政策,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产业脱贫,“311”产业脱贫扶持政策即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龙头企业,按脱贫人口人均3000元给予扶持;对组织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专业合作社,按贫困人口人均1000元给予补助;对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户给予人均1000元资金奖励。“311”产业脱贫扶持政策落地后,全县覆盖,有24家龙头企业和78个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宁洱产业脱贫中来。村级专业合作社共与企业签订种植类合同4540亩,参与贫困户1590户5695人,预计可实现收入2448.66万元,人均可实现增收4299元,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夯实了基础。

        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龙头,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发展规模产业基地,进行集约经营。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和优先务工,从龙头企业获得多项收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玻烈村在发展沃柑产业时,以全村4500亩土地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为“股本”参股,157户农户成了“股民”,与企业“合股”打造千亩沃柑种植示范基地。村民的“股本”由土地集中托管委员会集中管理,销售收入以8:2的比例进行“分红”,“8”为企业,“2”为农民和村集体。在享受红利的同时,参股的贫困群众还取得了从事基地建设和管理的优先权,获得劳务收入。目前,全村已栽种沃柑5000亩,实现了1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沃柑投产后,预计入股农户每亩可获得6000元左右的收入。

        “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是我市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镇沅恩乐镇的文旧村,在与镇沅农康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商品猪育肥场项目协议后,组建了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部,组织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120万元,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全覆盖。双方通过签订为期10年的合作协议,确保了10年间入股农户每年都有稳定的“红利”收入。“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不仅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通过打工增加收入,还可参与企业收益分成,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增收问题,又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了村级组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