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时代的春风里-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资讯 >> 市政府信息 >> 正文

        奋斗在新时代的春风里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29日 00:00:00    来源: 普洱日报     编辑:     阅读次数:

        新时代的万千气象,激荡着每一个梦想;新时代的蓬勃朝气,激励着每一种奋斗。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到处涌动着热火朝天的奋斗景象:齐心协力盖新房,发展产业促增收,党员带头快致富,传播茶文化美名扬……从干部到群众,从田间到地头,从村舍到农家,人人都在为新时代贡献力量,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打开,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等待我们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艾丽娟:把茶文化推广到外国朋友圈

        普洱日报讯( 记者 张国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九甲镇,因为地势地形的原因,显得非常促狭,但就在不大的集镇里面,却有一个庄园隐立其间,庄园的主人名叫艾丽娟,据她介绍,庄园占地五亩,集吃住游购于一体。自从2016年以来,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前来。来的人之中还有不少外国人,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丹麦等国的茶人,都曾经来过这里,其中不少外国人还和艾丽娟成了好朋友。

        艾丽娟自小就和茶结缘,祖祖辈辈都是以茶为生,家里有茶园,采茶之后进行加工,然后挑到集市上去卖,全家人一年的生计都在于此了。以茶为生,与茶结缘,艾丽娟打小就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艾丽娟也是将茶排在前面,她想象不出没有茶的未来和生活。

        她将自己事业的圆心确定在了家乡,无论事业做得多么成功都没想过离开,即便去过很多繁华都市,她都不为所动,一门心思只想当好一名乡村茶人。当然,她还是和前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质的不同。她有着自己的发展雄心,而不是只为了果腹。她说,九甲镇有茶树王,这就是最好的发展资源,根本不必舍近求远,不仅追求自身发展,还要将普洱茶文化传播出去。

        2006年,她创立了嘉德茶庄园,坚持“创新精致、健康之饮、品味生活”的理念,致力于普洱茶的研发,2010年,初步形成集种植、初制、销售、研发和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茶庄园。之后,艾丽娟就将优质的茶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她在北京、河北、上海、广东、山西、山东等地都设立了经销点,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外国朋友。

        美国人吴的是艾丽娟在马来西亚认识的,当时艾丽娟去马来西亚推销茶产品,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吴的恰好也在那里,两个人的茶文化理念一拍即合,就成了好朋友。吴的是做茶文化出版工作的,在他的推动之下,艾丽娟结交了更多的外国朋友。而且这些朋友连续几年都来到中国,来到普洱,尤其在春茶上市的时节,他们会在普洱待上十多天,买茶,体验茶文化。因此在普洱就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群外国茶人在中国参加茶会,置身于普洱的优质生态中,领略着深厚的普洱茶文化,他们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不只是茶文化,这些外国朋友还对民族文化倍感兴趣,杀戏、三跺脚、对山歌等也都深深吸引了他们。吴的后来还编了一本书,收录了这些外国朋友在普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自己撰写的篇目是《苦聪人传奇》。

        看到这些,艾丽娟高兴万分。她说,家乡的茶文化那样丰富深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现在迎来了很多国际友人,茶文化发展迈出了很好的一步。

        进入新时代,艾丽娟有自己的茶梦。她一直都想建设一个茶仓,可以储存更多的茶。她时常会回忆起企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嘉德茶庄园从2003年开始盖房子,原来只有一栋,然后才有了第二栋、第三栋,现在有了茶室、卧室、茶厂等,整个庄园已经成了一个综合体。

        现在,每年20吨的纯手工茶产品供不应求,受到了很多外国朋友的关注和点赞。对于艾丽娟而言,产业要做大,才会有影响力,但发展的初心不是为了谋求更多的资产,而是将家乡的茶文化传播出去发扬光大。虽然还有不少困难,但艾丽娟信心很足,她的产业在壮大,朋友圈也在壮大,在新时代她会有更大的作为。

        石凤永:向着幸福生活进发

        普洱日报讯(记者 王福蓉)三月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雨季还未到来,春风中的田野上已经处处是忙碌的身影。

        振太镇小寨村石大富村民小组村民石凤永正在抓紧时间修整新房前的场院,帮忙的村民们一面工作,一面说笑着,家里家外都是一片热闹景象。看着这漂亮的二层小楼,谁能想到几年前石凤永还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呢?

        曾经:无奈深陷贫困

        “以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面对着记者的提问,黑黑瘦瘦的石凤永笑着说:“过去是太穷了,没技术、没资金,想做什么都做不好。”石凤永当初从职业中学毕业后,本来应聘到昆明一家花卉公司做保安。后来,因为家里母亲生病瘫痪,父亲年纪也大了,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他回到了村里,守着几亩土地,既要劳动,还要照顾两个老人,生活过得十分拮据,2013年,石凤永被认定为贫困户。

        作为一个经历过外面精彩世界的年轻人,爱钻研、爱动脑的石凤永不甘心这样的生活,一直努力发展各种产业。他试过养鸡,因为没技术失败了;试过养牛,因为劳动力不足也没有获利。家里,依然贫困,要靠几个出嫁的姐姐时常接济,年纪渐长的他,也一直没有成家,“穷成那样,什么都没有,怎么敢找媳妇成家?”他自嘲地说。

        现在:勤劳走上致富路

        石凤永的人生转折点在2015年。

        不甘于沉溺在贫困中的他认真思考、研究,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获得了政府支持的10万元创业贷款,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道路。政府为贫困户们提供了技术培训,爱学习的他终于找对了方向。

        这一次,他没有慌慌张张地蛮干,而是小心谨慎地开始针对本地情况,养殖4头能繁母猪。开始养猪后,他努力学习提高养殖技术和动物防疫知识,与其他养殖户交流学习,渐渐成为了村里的养殖能手,还当上了村兽医防疫员,帮助其他养殖户进行防疫工作。猪,越养越多,仅仅一年时间,石凤永就成功脱贫走上了致富路,成为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

        他的勤劳努力,吸引到了好姑娘,大龄单身的他终于成家了。夫妻一同努力扩大养殖规模,建起了现代化的猪舍,存栏量100头左右,能繁母猪15头。政府精准扶贫的各项好政策和自身的勤劳努力,为石凤永一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甜蜜。石凤永的姐姐感激地对着村干部和记者说:“感谢党,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他今天的好日子!”

        如今,乘着各项扶贫政策的东风,他已经把破旧的老房子拆除,建起了崭新的两层小楼,抱着没满周岁的儿子,他骄傲地指着他的猪舍告诉记者说:“现在,我主要是繁殖小猪出售,年收入毛利10万元以上。”

        未来:展望小康生活

        走上致富路的石凤永并不满足现状,他还在思考如何让自己和乡亲们更富裕。已经脱贫了的他经常给其他贫困户传授养殖技术,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养殖业。提到未来的梦想,追求进步的他,腼腆地笑着说:“我想要入党,是党带给了我好生活,我想以后做得更好,帮助大家一起过上小康生活。”

        随着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越来越便利,石凤永和村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他和其他几个养殖大户常常互相帮助,一同探讨发展道路。“我们想要成立一个协会,大家抱团发展,一起提高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拓展市场销路,把致富路子越走越宽。我的新房子也接上网线了,可以在网上看到更多新知识、新讯息,以后我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发展‘互联网+’,发展壮大我们的产业。”

        作为一个曾经的贫困户,现在的养殖大户,石凤永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王荣顺:产业致富的脚步永不停歇

        普洱日报讯(记者 苏燕 文/图)记者见到王荣顺的时候,他正在坚果地里忙着浇水,成片的坚果花开得正好,米粒般大小的花丝排列得整整齐齐,组成一串串花朵,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散发着阵阵清香,到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58岁的王荣顺是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平镇那洛村草地村民小组村民,是一名1982年就入党的老党员。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荣顺在临沧朋友的坚果种植基地里看到了商机,发现种植坚果是个不错的致富项目。“坚果在市场里很紧缺,价格居高不下,用途广泛,是食用、美容的首选,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素有‘干果之王’之美誉。适宜生长在丘陵、荒坡等黄土中,喜爱炎热,这些条件正符合我们本地种植,我更坚定了种植的信心。”王荣顺说,一般坚果苗定植四至五年后开花结果,十年左右便进入盛产期,且果实可采摘60年到70年,坚果耐储存,也不愁销路,收入有保障,是脱贫致富的好门路,而且这是长期产业,种好了,子孙后代是可以享福的。

        说干就干,通过各方考察,2012年他贷款15万元种植了17亩坚果。为了让坚果长得好,不懂技术的王荣顺开始自己摸索着种植,买一些相关书籍对照着看,还请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平时专家来村里讲课他从来不放过。

        “现在总共已经种了100多亩的坚果,1100多棵已经挂果。”王荣顺的脸上露出了喜滋滋的笑容,他说,坚果挂果第一年收入就达10万元,而且2017年还有坚果收购商来定价18元/公斤,想想前景就很可观。

        “种坚果贵在坚持,按技术规范种植管理,3年的树开始产果约1公斤,随后每年挂果量成倍增长,8年的树产量能达到30至60公斤。”王荣顺说,坚果投产后的效益十分可观,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王荣顺是那洛村最先“吃螃蟹”的人,并逐步发展成了如今的坚果种植大户。坚果刚种下时,5年内几乎没有收入。王荣顺找到了林业、农业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在林下种起了砂仁、火龙果、山竹等,还林下养殖土鸡1000多只,通过套种农作物、林下养殖的方式解决了短期无收益的问题。

        有了王荣顺的致富经验,周边村民从消极观望变为主动咨询。坚果苗什么时候到、该如何栽种、如何发展林下经济等成了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在他的影响下,那洛村好多村民也开始试种坚果。

        那洛村党总支书记阮昌云说起王荣顺时竖起了大拇指,“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头脑丰富,还有创新意识,有胆识、有魄力,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永不停歇,不断地尝试,一直坚信坚果能让那洛村脱贫致富。”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为带动大家一同致富,王荣顺还聘请了村里的贫困户到他家务工,为贫困户解决就业岗位。同时,他还免费为村民讲解坚果种植技巧,先后带动10—20户村民种植坚果300多亩,带动周边的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目前坚果成为那洛村主要产业,随着坚果进入盛产期,未来几年村民收入会有大幅度攀升,产业致富之路将硕果累累。

        田有学:老党员在新时代得有新作为

        普洱日报讯 ( 记者 张国营)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团结村,一进村就能看见一块写有“党员责任区”字样的牌子,内容包括责任党员、责任区和工作职责,职责主要是三项:包责任区内环境卫生、包责任区内不文明行为整治、包责任区内贫困群众脱贫摘帽。这是团结村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党员作用的具体体现,村党总支书记田有学作为一名老党员,深知党组织和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领导和引领作用,推动着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进。

        田有学介绍,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47名党员,少数民族党员40名,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党员12名。田有学的责任区在周县河村民小组,他告诉记者,农村工作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物质生活比从前好了,衣食住行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得相应提高上去。走进新时代的农村,不只是得有气派的楼房,还得有清洁的环境和文明的行为。

        在脱贫攻坚方面,成立团结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对标对表查找问题,总结问题提出对策,依靠各村民小组党支部和责任区党员加强群众思想引导、政策宣传,做好群众满意度工作。目前,全村20户建档立卡户已经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为0.8%。

        为了有效整治农村环境,田有学想到一个主意,给每家每户配备一个垃圾桶,让村民们有了生活垃圾都倒进去,养成不乱丢乱放的习惯。垃圾桶统一标准,都是绿色的,容量也不小,目前每户每年需要交纳100元的清运费。只是多放了一个垃圾桶,但作用真不小,生活垃圾有了堆放处,定期会被清运,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了。

        环境美了,行为也得美。田有学借助村规民约的作用,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让大家争做文明人。村规民约按照不同实际,规定也不同,每个村民家里都张贴着具体规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目了然。大家都按照上面规定的做,文明蔚然成风。村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不等不靠,努力创建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在团结村委会办公地,党建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办公区功能划定明晰,楼道的墙上挂着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九大的历程介绍,随时都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伟大历程,接受党性教育的洗礼。田有学说,以前是为衣食奔忙,立足新时代,填饱肚子已经不成问题,大伙都过上了好日子,但还必须让日子越来越有质量,生活环境要整洁文明,不能像以前那样,垃圾到处丢,醉赌随处有,新时代就得有新的样子。

        这其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发挥好作用了,群众就会跟着走,而且越走越好。因此田有学时刻感觉肩上的责任很重大。他说,老党员在新时代得有新作为,而最好的作为就是立足实际,为老百姓踏踏实实做实事,能让农民富了,农村美了,就是一名基层党员最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