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扶贫二维码-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365beat中文版_365防伪码查询系统_365bet最稳定网址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资讯 >> 市政府信息 >> 正文

        “90”后的扶贫二维码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2日 00:00:00    来源: 普洱日报     编辑:张国营     阅读次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张国营) “只要你有想法,我们教你方法”,这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农村电商孵化运营中心的一句口号,其中,“你”是指想脱贫致富的农村群众,年纪、学历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想法”;而“我们”是指运营中心的负责人员。不去不知道,原来能够“教你方法”的是三位“90”后,最大的也才26岁。这样一股青春力量,还是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职场新人,靠什么“教”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呢?

        答案说来不算复杂,脱贫致富的密码就在于“二维码”,三个女孩子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通过电商途径帮助广大农村群众打开市场、增加收入,在青春扶贫和电商扶贫的加法中实现了乘法效应。

        三人行

        从绝缘体到共同体

        26岁的蔡依栗是宁洱县农村电商孵化运营中心的负责人,她的最佳拍档是24岁的李富蓉、张力苏。三个女孩子都是在宁洱县城长大,在来到运营中心之前彼此并不相识,但个人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家庭条件比较好,生活衣食无忧,同时在昆明读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

        蔡依栗2014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李富蓉2015年7月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张力苏2015年7月毕业于昆明学院。按照在大学时的规划,她们会留在昆明等大城市发展,做一点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学法学的李富蓉可以去律师事务所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但因为是独生女,父母的不舍让她们选择回到家乡。不过,面对父母“赶紧考试,在县城有个稳定工作”的催促,她们没有听从。

        2015年,三个“90”后女孩同时成为大学生村官,蔡依栗在宁洱镇裕和村、李富蓉在德安乡兰庆村、张力苏在德化镇窝拖村。她们带着好奇心去到农村,带着责任心投入工作,她们逐渐从对贫困的“绝缘体”变成了“共同体”。

        衣食无忧的成长经历,让她们对贫困缺乏体悟,真正到了农村,才知道了何为贫困。李富蓉说,以前觉得吃肉不算什么,吃不完倒掉也不觉得可惜,但在农村有些家庭,吃一顿肉不容易,上顿吃剩下的肉菜把菜拣出来,肉留着下一顿再炒别的菜。

        贫困触动了她们的情感,更加触动她们的是,这些生活贫困的群众却有着一颗淳朴的心。作为大学生村官,为群众做一点事,群众就会拿着自家的农产品来表示感谢,一个瓜、一点肉,自己都舍不得吃,非要她们收下。

        这让三个女孩子重新给自己定了位,以前不明白“何为贫困”,现在面对贫困,“我”该有怎样的作为呢?

        二维码

        从勤劳到致富之间的密码

        贫困是因为农民不勤劳吗?很多农民勤勤恳恳,甚至凌晨两三点钟还在劳作,天不亮又爬起来继续干活,仍旧一贫如洗,原因何在?

        蔡依栗她们总结起来是,缺技术,农民群众只是粗放型劳作,效率不高;缺销路,农特产品生态有机,但变不成钱。尤其是销路是个困扰已久的难题。

        机会来了,宁洱在推进脱贫摘帽进程中,提出了“电商扶贫”的概念,通过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的推动,先是去江苏省宿迁市考察电商发展——宿迁是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执行官刘强东的家乡。蔡依栗参与了考察,以前只是电商的消费者,通过考察再结合在农村的工作体验,发现电商是可以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一条途径。

        2016年底,宁洱农村电商孵化运营中心建成。蔡依栗、李富蓉、张力苏作为青春力量,成为了运营中心的骨干力量。运营中心一方面帮助农民和企业搭建销售平台,另一方面也鼓励农民尤其是返乡年轻人自己创业。比如,宁洱镇民政村的李斌自家种植石斛十余亩,通过电商培训和市场开拓,收入大大增加,成为致富带头人。

        像李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宁洱农村电商孵化运营中心的墙上,有一张蔡依栗她们自己绘制的宁洱地图,9个乡(镇)里都贴着很多照片和文字说明,这些都是通过运营中心带动起来的创客,比如宁洱镇有6人、德化镇有3人、磨黑镇有2人,每位创客的照片旁都有一个二维码,这是他们的品牌和销售平台,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和购买产品,这个二维码已经成为从勤劳到致富的一个密码。按照初步统计,通过电商销售,很多贫困户一年可增加收入几千元,如果是猪羊等产业,可增加收入一万多元。

        一个梦

        将问号变成感叹号

        宁洱农村电商孵化运营中心正式运营半年多来,蔡依栗、李富蓉、张力苏不断奔忙,培训、对接、宣传……虽然辛苦,但她们乐在其中。她们经常开着私家车跑到各个乡(镇)的村组,包括最远的黎明乡,就是为了收集信息,宣传电商扶贫,而这其中还包含着她们的一个梦想。

        在宿迁市考察时,让蔡依栗震撼的是,很多云南产品在那里销售得很好。我们本地的产品因为销售途径窄,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到了宿迁那样的城市,就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为什么本地产品不能在本地实现最大化?

        在农村工作中,三个女孩发现,有很多青年返乡发展,但不知能干些什么。这些青年有眼界和一定技术,如何将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让他们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也就是说如何让本地人在本地有用武之地?

        在农产品市场的调研中,她们发现本地市场很多蔬菜是来自昆明等地,不是因为本地缺货或者质量不高,而是在于缺少销售途径,结果农民的优质蔬菜烂在了地里,为什么本地人不能吃到本地菜?

        这三个“追问”是蔡依栗、李富蓉、张力苏前进的动力之一,也成了她们一个关于“本地”的发展梦想。现在她们的创客版图已经覆盖宁洱的9个乡(镇),数字还在增加。而让本地人吃到本地菜,又将本地产品卖到更多的地方,是相辅相成的。

        返乡青年郭亚玲发现家乡的佛手瓜数量多质量好,但苦于没有销路。考虑到佛手瓜在电商平台的局限性,运营中心工作人员首先考虑满足本地市场,与天生祥超市对接后,达成协议,将佛手瓜标准化和精品化,首次成功入驻超市。

        本地人吃上了本地菜(比如佛手瓜),红米、甜肠、茶叶、核桃卖到了广东、上海、福建等地,除了打造二维码,蔡依栗、李富蓉、张力苏每天都在关注大数据,什么产品最畅销、哪里人买的多、哪个时段销售最好、哪个手机系统网购最频繁等,掌握了数据,就可以适时调整销售策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买到优质的宁洱产品。

        其实,这个关乎本地的梦想,源于对家乡的热爱,也正是因为这份热爱,才使得见识过大都市繁华的三位女孩甘心扎根家乡,并转化为实际而有效的行动,将问号变成了感叹号,为家乡的小康进程注入了青春力量和新鲜血液。